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展讯 | 看见未见之物 --“对话:异时空的影像观看”摄影展

[复制链接]
查看: 9764|回复: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4:51: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展览标题
对话:异时空的影像观看——中外摄影六人展         
主办单位
无锡程及美术馆
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
支持单位
江苏摄影网  无锡摄影网
无锡企业家摄影书画俱乐部
         
展览总监 肖  炜                    
艺术总监 杨启明  于效祥         
策划总监 李文华  陶曙宏         
策  展  人 唐浩武  张曦  秦渊
         
参展艺术家
濑户正人(日本)《起居室》
陆元敏《上海人家》
朱钟华《时间味道》      
卢承德《老城厢的苏州人》
周   密(美国)《Lost and Found》
袁徐庆《父辈的辉光》
         
展览时间 2018年6月2日-6月25日         
展览地点 无锡蠡湖公园程及美术馆         
活动开幕式  6月2日周六上午9:30
        

【序 言】
唐浩武 文 
        摄影作为观看的工具让观察世界留下痕迹,而摄影的机械复制形态,似乎以描摹世界为己任而画地为牢。但是通过相机的观看受命于观看者本人的调遣,于是摄影的观看就有第二性格:主观的观看。从摄影发展的历程来看,观看的主观性是成就摄影艺术化的主因。摄影作品的魅力也是由主观观看的差异性提供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许多专业的摄影师在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对象时,观看态度或方式上的些微差异,呈现出的观看结果往往是迥异的,甚至能产生观看意义上的鸿沟。因此,我们有必要来摄影讨论摄影师面对相似的对象,是什么左右了摄影师的观看?不同的观看态度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意义?而相似的观看方式能否带来相同的魅力?如果不能,那决定影像的魅力的又是什么?
        举办《对话:异时空的影像观看》摄影展就是想通过六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来检视不同艺术家之间存在的观看的鸿沟,以及不同的观看方式对作品主题的影响。以个案分析的方法探讨观看态度、方式与摄影家、摄影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青年摄影人建构个性化的观看提供经验的指示。   

《定海港路》                                    朱钟华

《老城厢的苏州人》                       卢承德

朱钟华&卢承德
        两位摄影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城市里弄这一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也许是两个摄影家的年龄相近,他们对老城充满记忆与情感。朱钟华是数十年从事摄影教学的教授专家,而卢承德是退休后才拿起相机的“新人”。在他们的影像中,我们能够辨识的除了城市的差别之外,还能体察不同的观看方式把对老城的不同感受融入了他们的镜头之中,一个表现了大都市的节奏牵引着老城的脉动,另一个表现了老城在宁静中悄然地改变着历史的流向。

《上海人》                                   陆元敏
Living Room》    漱户正人

陆元敏&濑户正人
        私人空间里的环境肖像是两个摄影家不约而同选择的观看方式。不同的是空间和身份的差异:一个是上海自己的家,另一个是东京租住的家;一个对象是上海的没落“贵族”,另一个对象是在东京谋生打拼的年轻人。在相似的观看之下,我们能够分辨的不仅是摄影师对照片中人物的身份定位,还能体察摄影者与被摄对象之间身份的微妙差异,以及这种身份差异所反馈给镜头的各自独特的“灵光”。观者从中能够体味的是不同社会环境中,作为人的同而不同的咏叹。同时提醒我们,决定摄影作品“灵光”的不是摄影者器材和技巧,而是摄影者与被摄者的品格、学养、气质和态度共同决定了观看的效果和气息。

《Sofa-bird》                                  周   密   

《方鸿珍家的落地扇》                    袁徐庆  
                              
周密&袁徐庆
        两位摄影家都是通过拍摄生活中的旧物来倾注情感。摄影家周密作为身在异乡的华人,用摄影收集海边发现的遗弃物来制作抵抗时间流逝的罐子;而袁徐庆用带有父辈体温的日常物品建立个人的情感纪念碑。虽然两部作品存在观看上的差异,但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待曾经存在的那个“过去”的心底的涟漪。尽管选择表达和观看的指代物不同,但营造的睹物伤情似的影像情绪,却都能让我们为之共情。


【评  论】
看见未见之物
--“对话:异时空的影像观看”摄影展

徐 杰
        城市因为原住民而铸就文化,这个范式为历史文化遗产命名无数次确认。新移民渗入城市基因,创造财富的同时改写文化纯粹性,以符号狂欢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每一个引发地球文明自豪的城市都是坚守与宽容的典范。中国正在成为特例,现代化冲动下国际性景观已然最津津乐道的一极。当代人也渐渐丢失了对记忆的物态固守(传统建筑、街道大量消亡)。时尚广场取代犄角旮旯,摩天大楼取代密集小屋,孰不知,后者正是城市微观生态最生动的策源地。它是上一个城市文明储藏一代人记忆的场所。所有的骄傲性话语来源于他们生存的改变,集体性记忆的留守,对城市变迁的认同。这些原住民或新移民的欢欣与挣扎里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这构成社会文化学者的当代课题。与城市天然亲密的纪实摄影师们参与了这一社会流变的意见表达,他们以最锐利感性的镜头对准那些即将消失的事与物,当然还有背后的城市精神。来自东京、上海、旧金山、苏州、无锡五个代表性国际城市的六位摄影家用他们所在城市的记录影像回答关于城市神性与人性的发现。他们的“看见”,没有停留在表象再现层面,而是通过对众多缺席之物的现象学还原,试图寻找现代城市文化焦虑的根源。

           陆元敏                   濑户正人

         陆元敏或许是上海最具使命意识的城市记录者。当别人讴歌上海一天一个样的速度时,他却嗅到了某种永远失去的危机。国际化在上个世界初已经被作为上海这个开放城市的标签。她的东西方交融式的美暗含了城市的另一个母题,那就是上海的中国指向,而非殖民演绎。上海有着自己的城市美学,它的居住者奉献了他们既引领又浮华的自豪感。从迅速消失的老房子里,陆元敏找到记录世纪变幻之际上海的灵感。他的照片里不仅有老房子,更在乎生活在其中的人。上海人的精神风貌颇具特色:蛳螺壳里做道场的智慧和浪漫。陆元敏拍出了上海九十年代安稳又亢奋、时髦又市井的一代人。他们在即将拆迁的老式石库门面前留影,有一种与环境对立的气质。通常他们的精神要远远超越他们局促的生活空间,也是中国人中最具憧憬气质的城市人群。陆元敏的肖像式拍摄有点老欧洲贵族画像意味,凝固一个姿势,凝固一段时光。日本摄影家懒户正人眼里的东京,其国际内涵由这些异邦人一起分享,他们共同解读着城市的包容精神。起居室乃人们休息工作的过度区域,无论来自哪个遥远的地方,肤色与习性的区隔,于席地而坐的日式生活里,妥协或臣服,以争取东京所给予的营养。镜头中人们放松嬉戏,把这当自己的家乡。当年日本政治人物雄心勃勃的冒险,带给周边民族灾难性的屈辱与痛楚。如今,却以全球化的文明方式----迁徙与交流-----实现了某种跨越。作为一个蓝眼睛或黑皮肤的异族人,以日本式的方式生活(榻榻米、蜗居),则多少有点滑稽感。这个美学上的观测点让观者展开对于不同文明对话的奇妙期待。当我们适应了一种文明,体会到了其中特有的妙处,自然会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身份。世界依然充满纷争,战争危险并为远去。懒户正人提请人类注意,文明的相互对话(例如杂居的方式)不光为一个城市增添活力,也是纾解民族恩怨,构建和谐地球村落的良方。

        朱钟华                   卢承德

        朱钟华拍摄的上海则少了点煞有其事味道,活泼随性充满游戏快感,对应了新老上海街道里弄晃荡的世相百态。经典摄影决定性瞬间在朱宗华那里被转化为对另类或无意义场景的关注,仿佛相机只是无意识地摁下快门。非常规视角,老顽童式心态,去重新发现一个属于摄影师自己的上海--一个消解了艺术与生活鸿沟的上海。那些远离主流叙事的画面,一地鸡毛生活原态闪现,让你觉得滑稽中有生活真正的韵味。国人拍照习惯摆个样子,好像哪里都是在照相馆一般,留在家里照相薄里也尽是些千篇一律的笑脸。多年后其实并不清楚当时的心情,或者说那些被忽略掉的表情一概被排斥于照片之外。当朱钟华为未改造的老街留下影像时,无差别式的记录可能是最好的颠覆。朱钟华的街景有许多看似无意义却颇具深意的空间时刻,它与那些无聊的下午或百无聊赖的心境相契合,照片对普通人生的隐喻领会令人叫绝。
        苏州老城里的百姓生活其实是被园林、丝绸、昆曲这些唯美的苏州符号所遮蔽的存在。平江路、山塘街皆是将老街作标本贩卖的旅游圣经。古城幽丽,但老街在凋零。老街出现许多被遗忘的角落,它们被剩下的老人用来独守寂寞。卢承德住在老城,他想把老城居民烟火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到照片里,为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留一份活档案。照片里出现许多老人,曾经风华正茂而今靠回忆坚强活着;也有年轻人美丽的迷茫,淡淡忧伤;有生活各种小小欢乐。老卢都熟悉他们,通过拍摄走进他们的家,凭他沧桑阅历参与生命诠释,因而卢承德的相机具有相当的人性深度。老宅残破,生存窘累,梦想尤存,卢老积累的影像生活拒绝华丽粉饰。城市现代化有代价,生命情感无价,某种意义上说,保留老街原住民的生活就是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与上海、东京、洛杉矶这些国际大都市相比,老卢镜头里的城市独具温婉魔力。他的摄影语言更像老街深处自在开放的蔷薇,直抵人心风景的最柔软处。

            周  密                       袁徐庆

        旅美摄影师周密将镜头定焦加州海滩边的遗弃物。他意识到被丢弃的绝不仅仅的物,还是一个个故事和一段段情感所串连起的回忆,因而那些弃物对于人类具有寓言的价值。人们总是将曾经有价值的东西丢弃,里面熔铸过炽烈的感情也在所不惜。用死亡为永恒寻求注解,预示自然界的命运悖论。人类贪婪又自负,任性而脆弱,消费给予的乐观情绪其实早已暗藏速朽悲剧。弃物是个人心灵史的见证,预支了诸多的反省。谁也不敢保证,你丢弃的可能是你未来最想留下来的纪念物。它是留在我们心中一座座无形的纪念碑。与海洋的浩瀚相比,与头顶的蔚蓝和星空相比,人类之中的一个个体竟如砂砾一样无足轻重。这些纪念物可以决定我们对待明天的态度。现代城市生活是美国旧金山传递给世界的终极梦想信号,它允诺你以更多物的堆叠与放弃满足人类的虚荣心,海洋的另一边或许就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是照片留给观者另一维度的思考。
        老物件赋予岁月以灵光。袁徐庆的这组展出照片非常高调地让旧物件亮相。每个物品都标注来源,表明与个人经验的承继性,每件物品都是与主人生命交织过的一段历程。旧物,作为新生活的反衬而存在。摄影师独具慧眼,试图通过被凝视而破译背后的神圣意义。堆在阁楼上的无用之物,如今又被孤独地拎出来“示众”。极简手法展示,孤独如纯粹的特写。摄影师的用心在于打通与父辈,与自己情感记忆的时光隧道,留住那些不会重来也不可复制的吉光片羽。消费时代物品淘汰速度更快,可能给未来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沉浸于享乐的我们是否隐喻着自我过于轻盈的人生?诚如木心所指,过去,一生只够爱一人。那些历经岁月打磨的日常用品同时磨砺了人们用力生活的情感,作为一个个纪念品甚至代表着一代人的记忆。老物件恰如清贫人家的“古董”而值得倍加珍惜。摄影师尚年轻,却已开始怀旧,展出本身又似一次行为艺术,不啻是集体心态的一个象征----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剧变保持一份谨慎的担忧。
        



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分享朋友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5-25 09:18:0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5-25 11:53:2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期待,要去参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5-27 10:09:3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商务合作

客服热线:025-8324-778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5-2016  无锡市易建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江苏摄影门户  技术支持:易建联网     ( 苏ICP备1102558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