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展讯丨异时空的影像观看——中外摄影六人展暨学术研讨会

[复制链接]
查看: 7205|回复: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9 09:59: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作为观看的工具让观察世界留下痕迹,而摄影的机械复制形态,似乎以描摹世界为己任而画地为牢。但是通过相机的观看受命于观看者本人的调遣,于是摄影的观看就有第二性格:主观的观看。从摄影发展的历程来看,观看的主观性是成就摄影艺术化的主因。摄影作品的魅力也是由主观观看的差异性提供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许多专业的摄影师在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对象时,观看态度或方式上的些微差异,呈现出的观看结果往往是迥异的,甚至能产生观看意义上的鸿沟。因此,我们有必要来摄影讨论摄影师面对相似的对象,是什么左右了摄影师的观看?不同的观看态度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意义?而相似的观看方式能否带来相同的魅力?如果不能,那决定影像的魅力的又是什么?

       本次摄影展我们就想通过六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来检视不同艺术家之间存在的观看的鸿沟,以及不同的观看方式对作品主题的影响。以个案分析的方法探讨观看态度、方式与摄影家、摄影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青年摄影人建构个性化的观看提供经验的指示。我们期待艺术家和观众一起探寻摄影的观看之道。

朱钟华&卢承德
       两位摄影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城市里弄这一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也许是两个摄影家的年龄相近,他们对老城充满记忆与情感。朱钟华是职业从事摄影教学的教授专家,而卢承德是退休后才拿起相机的“新人”。在他们的影像中,我们能够辨识的除了城市的差别之外,还能体察不同的观看方式把对老城的不同感受融入了他们的镜头之中,一个表现了大都市的节奏牵引着老城的脉动,另一个表现了老城在宁静中悄然地改变着历史的流向。

陆元敏&濑户正人
       私人空间里的环境肖像是两个摄影家不约而同选择的观看方式。不同的是空间和身份的差异:一个是上海自己的家,另一个是东京租住的家;一个对象是上海的没落“贵族”,另一个对象是在东京谋生打拼的年轻人。在相似的观看之下,我们能够分辨的不仅是摄影师对照片中人物的身份定位,还能体察摄影者与被摄对象之间身份的微妙差异,以及这种身份差异所反馈给镜头的各自独特的“灵光”。观者从中能够体味的是不同社会环境中,作为人的同而不同的咏叹。同时提醒我们,决定摄影作品“灵光”的不是摄影者器材和技巧,而是摄影者与被摄者的品格、学养、气质和态度共同决定了观看的效果和气息。

周密&袁徐庆
       两位摄影家都是通过拍摄生活中的旧物来倾注情感。摄影家周密作为身在异乡的华人,用摄影收集海边发现的遗弃物来制作抵抗时间流逝的罐子;而袁徐庆用带有父辈体温的日常物品建立个人的情感纪念碑。虽然两部作品存在观看上的差异,但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待曾经存在的那个“过去”的心底的涟漪。尽管选择表达和观看的指代物不同,但营造的睹物伤情似的影像情绪,却都能让我们为之共情。

濑户正人(Seto Masato)
       1953年出生于泰国乌隆,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越南人。1961年,在他8岁的时候,被家人接到父亲的故乡——日本福岛县,开始了在日本的生活。1975年毕业于东京视觉艺术学校,他是森山大道的学生,1979年担任摄影师深濑昌久的助手,后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并创办摄影艺廊Place M。曾获1989年日本写真协会新人奖;1995年东川新人奖;1996年第21回木村伊兵卫写真奖;1999年新潮学艺奖;2008年日本写真协会年度大奖。后多次担任木村伊兵卫写真奖评委。

                        《Living Room》
       1985年左右,在东京,我当时工作的地方,一位来自泰国的女性前来拜访我,我认出了她,她是我待在泰国的那段时间里常去的一家酒吧的服务员,二十岁左右的她脸上流露出了天真与稚嫩。
       虽然在泰国酒吧工作的时候她就说想来日本,可是那天她真的来到了日本,突然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心中还是禁不住有些惊讶。后来和她通电话的时候,她说她之前住在板桥,现在住在千叶,之后会住去池袋。她操着一口磕磕巴巴的日本,又夹杂着一些黑道用语。数年之后我再遇到她,她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天真与稚嫩,从事的是国际贸易里中间商的工作。她让我称她为泰国新女性。
       啊我想起来了,那时候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的最高峰时期,日元最值钱的时期也正是那时候。

板越由生子(29岁)出生于神奈川

鹰淳一(27岁)出生于东京

前 弟弟フレッド.セルワギ(30岁)后 哥哥ジェームズ.ムレジ(35岁)出生于乌干达

加藤麻美(26岁)出生于东京

陆元敏
       1950年出生于上海。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普陀区摄影协会会长。陆元敏是上海最具有人文关怀的摄影家之一。摄影作品在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爱尔兰和美国等地展出,2007年获得第一届沙飞摄影奖。
个展:
       2001年“生活”平遥国际摄影节
       2003年“联体”
       “上海人1990-2000”
      2004年“上海。上海”
      2006年“陆元敏的LOMO世界”
                 “苏州河”
                 “中国摄影家作品展”(法国)
出版作品:
《苏州河》、《上海人》、《摄影家丛书·陆元敏》、《记忆·恍惚间的上海影像》等

                               《上海人》
      《上海人》中的人,都是上海人。说到上海人,过去的就是大亨、政客、商贾、红伶、冒险家,鸳鸯蝴蝶、夜色撩人;而现在的,白领、小资、海归、CEO,新天地流光溢彩,陆家嘴车水马龙。人们似乎也总是津津乐道于上海风花雪月的享乐细节,在那些华丽和繁荣的表象下,虚构放大着跌宕起伏、来历不明的神话故事,如果不沉下心细看,难免会无视那沉郁苍穹下贴肤痛痒的人生。我们很少关注这样的人生,隔绝着这些的是对现实的巨大幻觉,这由时尚、习惯、虚伪和陈词滥调构成的无穷无尽的隔绝如黑洞一般吸去了所有的光,向我们有意无意隐藏了这个城市的秘密,这秘密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无法回避的生存境况。
       这些照片保存了1990年至今这个重要转型期间普普通通上海人的生活常态和精神面貌,目光、衣饰、街道、建筑、神态举止、居家环境,这些碎杂绵密的细节丰满、滋润,承积了之前一百多年的人间烟火,在剧变中已显湮没之相。凡摄影的皆已过去,可偶或从那遗烬里闪出瞬间灵光,就足以让我们心弦为之一动,而陆元敏,应该就在那酣畅呈现浸染透彻了的片刻里,忘其所以。

上海人摄于1990年代 (14)

上海人摄于1990年代 (13)

上海人摄于1990年代 (16)

上海人摄于1990年代 (17)

周  密(美国)
       著名华人摄影家,生于江苏无锡,198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后任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工程师;1995年赴美,1997年获纽约理工学院传播艺术硕士学位,同年于纽约Young & Rubicam / K&L 广告公司任美术指导;2004年移居旧金山,现为自由摄影师及广告策划设计。作品被巴黎画廊代理。

《Lost and Found》
从2007年开始,我在旧金山持续拍摄着海滩上的静物,在这段长约3.7英里的太平洋海滩上,我与那些被遗忘,被丢弃,被毁坏的物体建立起了非常个人的关系。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近乎于冥想的过程。我期待着每次的前往,因为那些熟识的及未知的“沉默朋友”总会在那里等待,并总是会给我以惊喜。在太平洋的无垠背景前,我注视着它们,倾听它们的独白,与它们对话,并发现着很多从来就忽视的关于"生命"的丰富细节,那些关于时间和经历的叙事。我用胶片留下了它们面朝大海作着最后呈示的一刻,这是一个壮丽的告别,或者一个新轮回的开始。
随着这些影像积累的增多,我如同面对一堆谜方拼图,希望从中找出它们间的关联,呼应或对比,也许还虚构出一个并不存在的故事,它们是关于失去的,也关于得到的;是关于他物,也关于自己。

watermelon-200709

boat-200901

pillow-200809

whale-201009

袁徐庆
       江南大学数字影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国家艺术基金摄影资助人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德国哈内姆勒[HahnemuehleFineArt]认证实验室主管,雅昌艺术网签约摄影师。

《父辈的辉光》
       《父辈的辉光》为2014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旨在追踪拍摄无锡周山浜地区原住民拆迁后的生存状态及相关人居环境的变迁。在项目实施阶段,我进入了一个个老邻居的新家。前后10年间的变化是巨大的,旧时的叔叔阿姨青丝渐渐换成了华发。拍摄的过程中,有些物件让我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那就是被周山浜原住民们带入新家的“老伙计”——那些林林总总的老物什。这些就是刻录了父辈们青春昭华的时光磁盘。父辈们从八九点钟的太阳熬成了拿退休金的老人,他们日渐式微,在寻常的日子里找寻有限的快乐。那些他们视若珍宝的旧物也日渐蒙尘,使用价值抽丝剥茧地离去,最终留下个形壳。平日里它们落在角落无声无息,只有在你专心凝视的时候,才会发现这是你人生的伙伴和成长的证据。这些老物件就像父亲那样,被时间打磨得不再光彩照人,只有走到近旁,你才能感受到那丝丝缕缕的暖光。有时,它甚至只是一种温度。

方鸿珍家的落地扇

谈建宏家的饮水瓶

高中一家的台扇

张金才家的四仙桌

卢承德
       卢承德(网名老卢) ,老年摄影爱好者。宁波镇海人,现居苏州。对传统的生活方式我有着太多留恋,面对变化我有着更多惋惜和无奈,因此我想留下些记忆。就尝试把老城厢里苏州人的生活样式和他们的内心活动状态,用影像表达出来.为此我记录了对他们既常态又有点非常态的瞬间,或许那样有可能表现他们对住在老房子里的真实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老房子里居民的生活本质。
展览经历:
<迎世博>十人联展    (姑苏区市民活动中心  苏州  2010年)
<老城厢的苏州人>     (平遥摄影展柴油机厂展区平遥 2013年)
<老城新事>          (丽水摄影节油泵厂展区丽水 2015年)

《老城厢的苏州人》
       苏州是最江南的城市之一,除了地理上的江南,更是历史文化中的江南。苏州因其兼具贵族和平民的特质,历来被世人所迷恋。她既是历代官宦商贾理想的归隐蛰伏之地,也是历代文人雅士的文化想象之地。于是之俗之雅皆可汇聚于苏州一处,你既可从深深的雨巷中读出丁香一样的姑娘,又可从河岸浆洗的老妪口中闻听经史子集的章句。然而,曾经的儒雅在裂变的现实面前已变得面目不清,要想描摹出当下苏州的复杂性格和气质亦非易事。而卢承德的《老城厢的苏州人》却准确地传递出老苏州那份欲说不能的从容淡雅,同时亦把历史的苏州在现世的资本面前的艰难转身传神地刻画出来。无论是低头吃油条老先生的近视眼镜,还是独坐床边那女子的幽幽眼神;无论是铁制水纹园镜中映照的黑帽老人,还是走廊里气息郁郁的红衣女子。都是卢承德为我们推开的老苏州的一条门缝,让我们认识2500年历史积淀下的现世苏州,让我们认识文化滑落过程中苏州人的那份坚守和无奈。

阿婆对我说:她出生在这幢老宅里,平平淡淡走过了自已的人生.。   2008年7月摄于西中市

老人子女都在美国,条件优越,但他坚持一人留在苏州祖传老宅里居住。老人告诉我,苏州是他的出生地,老祖宗在这,他也要在这里终老。  2010年7月摄于混堂巷

室内挂着二张长辈的遗像,主人说:左侧是其祖父原在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工作,右侧是其父亲,是一名教师,后去美国定居。2008年5月摄于天库前

老铺子古董店里写字的老板与玻璃橱窗里折射出的摊贩与行人,构成了一幅老宅与老街的风景画。  2008年3月摄于山塘街

朱钟华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摄影技师(一级)。在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工作近30年,历任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部主任、艺术部主任、教育部主任、上海摄影职业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教务长。1986年至2013年,连续28年担任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原为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兼教务长。
       1998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华社摄影部和佳能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日摄影文化交流会”被授予唯一大奖——“金镜头奖”。
       1998年12月被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授予“优秀摄影教育奖”。
       1999年获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200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被中国摄协授予“中国摄影五十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
       2009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建院二十五周年,被中国摄协和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授予“摄影教育突出贡献个人奖”。
       曾先后10多次被中国摄家协会和北京摄影函授学院评为“优秀摄影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还先后被聘担任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电视大学等近十所高等院校摄影专业的授课导师和教授。
       参加和举办了30多次摄影联展和个展。
     上百幅作品在国内外展览和比赛中获奖。
      策划了首届“上海摄影文化公开赛”、“上海黑白摄影大展”、“新锐视像15”等多个重要展览与比赛。

《上海弄堂》
魔性的弄堂
——读朱钟华摄影作品《上海弄堂》
唐浩武  文
        小时候去上海总是住在豫园边上的四叔家里,他们一家六口挤在两间地板房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对于我这个“乡下人”来讲,上海的市井生活总像迷一样让我惊奇,大都市的繁华与拥挤、上海人的自信跟精明、生活空间的逼仄和吊诡,似乎是专为“魔都”这个词而准备的。40多年后的今天,上海除了更加疯狂的繁华和更加高耸的冷漠外,站在华丽背影里的另一面则依旧保持着平凡和人情的一面。犹如朱钟华老师照片里的上海弄堂,另有一番市井街巷的烟火气而令人着迷。
       初识朱老师是在上世纪末,我参加上海摄影函授学院的学习,朱老师是函授学院的负责人也是带班老师。他充满激情的讲课、蛊惑的言语、超前的观念以及发散性的创作思绪,重重地撞击着我们既有的摄影经验,为我们推开了摄影的新视野。而作为身体力行的摄影家,朱老师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对摄影的激情和干劲,执着地用影像书写着上海的变与不变,述说着他对这座超级大都会的爱与愁。在他镜头下,上海如同一个百变的迷人尤物,显尽“魔都”的魔性和魅力。尤其是他拍摄的上海弄堂,在外表的热情、张扬的同时又呈现出温情和世俗的一面。无论是忽忽赶路的时髦母女、坐地休息的白帽子厨师、阳光下手拎痰盂的老者,还是一袭黑衣听音乐的美少女,都散发着市井街巷里生活的本真和质朴,有一种褪去了浓妆之后的素颜示人的亲切感。
       在朱老师的照片里,上海弄堂的传统与现代的迷幻色彩与他快闪式的拍摄互为融合而相得益彰,如同他活力满格的性情一样充满视觉的张力。他近身肉搏的观看方式将上海弄堂身后的农耕文化、市民文化与商业文化相互交错、博弈的现象完满地表现出来,为上海弄堂构建了带有地域特征的视觉空间和认知标签,从而拉开了与其他街拍摄影师观看的距离,上海弄堂的魔性也因此以得充分的显现。
       听朱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跟朱老师外拍是一场历炼,我总担心自己跟不上趟,十多年前是这样,现在仍是这样。我折服于他对街头的激情和对身边事物的敏感,常常是我还没有发现目标,他已经按动了几十次快门,并且总有照片会让我们惊讶。他常鼓动说“拍照要野”,“野”是一种激情,更是各种“不服”。我想,对功成名就的朱老师来讲,这种撒野不仅是试图对自己作品的超越,更是对自己年龄和心理的挑战。作为晚生后辈,我唯有祝愿他在摄影和生活上保持激情、继续撒野,期待他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多的惊喜。

田子坊 2017.3.6

定海港路  2017.4.15

白衣街  2012.9.18

四牌楼路  2012.8.30


【江苏摄影网】公众微信号:photojs
欢迎添加关注,了解最新活动资讯!
南京:025-8324 7789
无锡:0510-88871077




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分享朋友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2-20 08:48:22 | 只看该作者
  好片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2-21 09:17:3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搜索

商务合作

客服热线:025-8324-778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5-2016  无锡市易建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江苏摄影门户  技术支持:易建联网     ( 苏ICP备11025583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