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展示一位摄影师的拍摄心得,与你分享走近被摄者内心的要领~。
「再走近一点就好」
Robert Capa 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没有拍得很棒,那代表你还可以走得更近去拍摄」(If your photograph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如果套用在人像摄影上,所谓的「没有走得更近」当然不是在说你跟 Model 的拍摄距离,也并不是叫你每张照片都跑到 Model 面前去拍大头特写,或是用百微去拍摄眼睫毛才叫做有 feel。其实我个人认为照片没有拍好,那是因为很多时候拍摄者并没有「走近」被摄者的「真实性格」和「内心世界」。在作品上,如果只流于「钱」景深、可爱十式或纯粹摄影技巧表现的话,作品难免缺少了深层次的演译,主题亦会变得空洞。
「我只要妳做回自己」
「妳做回自己就 OK 了」是摄影师经常对 Model 的一个简单要求,但是,摄影师你真的要拍摄她的「真我」吗?
以下这一部份可能比较需要大家思考和消化一下。
如果要避免罐头式表情动作,「走近」并拍出 Model 的真性情的话,首先,我们要留意一下那些人气 Model,无论是网拍还是外拍的,其实都不难看出她们都很会在镜头前「表现自己」,也很懂得如何和身处的场景/对象去互动。但是,在表现这个形象的时候,就等于在表现 Model 的「真我」吗?我个人看则未必一定。
这有点像人格分裂,不是吗?在主题人像的范畴下,其实大部份 Model 的表现,我认为都可以用以下去概括:
Model 表现 = (真我(True Ego)+ 他我(Alter Ego))+现场当下情绪
「真我」就是 Model 本来从小就养成的性格,也就是不需要特别去扮演,是最自然的自己,平日逛街买菜的自己。同理,很多时候也是比较淡而无味、比较没有画面的一面。
「他我」就是 Model 按照拍摄主题,在自身的理解下,设计出来去扮演的角色,例如主题上这辑照片是要拍坏女孩的,Model 就会去用自己以前在各个媒体/渠道了解到的「坏女孩」形象去演绎。(注意这个跟心理学里面的「他我」无关,心理学里面的「他我」很多时候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且大部份都是隐性且需要催眠才可以显现的。)
「当下情绪」会被现场环境(例如冷、热、光暗等)和自身情绪影响,它会把角色的性质改变、放大或缩小,例如笔者有曾经拍摄一个伤感的主题,Model 因为刚和男朋友分手,伤感的情绪就更被放大了。
以笔者的经验来说,有很多 Model 在拍摄时都会选择尽量把「真我」去隐藏,另一方面就放大表现「他我」,特别是 High Fashion 的模特儿,在商业拍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工作需要(例如拍广告,Studio 同 Crew 都是逐分钟在计钱,哪来有那么多时间跟你去探索自我,况且客户很多时候都是要求比较表面化的演绎和商品互动。)
要一个本来就是乖乖女性格的 Model 去扮演「坏女孩」,就算是香烟、短裙、紧身衣也改变不了多少,反而,可能需要摄影师引导她大胆放大「他我」的部份去扮演,并且暂时要把「真我」放在一旁不管了。
这里要注意一点:无论「真我」或「他我」都不可能完全被隐藏或消除掉的,意思就是,无论 Model 如何刻意去放大「他我」去演出不同的角色,在每辑不同主题的作品中,你还是可以依稀发现到同一个 Model 在流露着那一丁点相同的情绪,这就是不可能被消除的「真我」了!所以可以说,每辑作品都是 Model 的「真我」和「他我」比例的调较,至于比例是 1:99 还是其它,那就需要看拍摄的主题和选角 Casting 了。
「我还是只要妳做回自己」
相反的,如果还是希望拍出 Model 的「真我」,拍摄者必须要懂得去分别,去芜存菁,继而再用一个正确的方法把被摄者的真我引导出来并加以放大(例如很多摄影人会在拍摄时讲笑话引 Model 大笑,其实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因为大笑是并不容易装出来的)。另外也提供一个办法,就是利用「习惯性」,例如喝水、走路、跑跳等动作都是我们儿时就学会的习惯,Model 会比较倾向放松做回自己。
人像摄影创作的主体就是「人」,拍摄这类作品的挑战就在于:人是有复杂感情性格的动物,要表现出特定的主题,必须拍摄者和被摄者一起努力摸索沟通及创作;所以作为拍摄者,请走近一点去了解你的被摄者,让大家的合作关系更加顺利,别再在不停地埋怨你的 Model 表现强差人意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