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荣像
王建荣是画家,主要的精力在油画上,但他偶尔的冲动,却让我们看到摄影作为媒介的另一端:影像对现实的抽离抑或解构。 绘画作为影像存在由来已久,从原先的简单记数或记事发展为描绘历史的重要文本,直至脱离现实被抽象化和被商品化。绘画以艺术的名义与现实渐行渐远是一种反自觉的现象,这是自摄影发明后,摄影的写真能力迫使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描绘现实而走上了现当代艺术的旅程。而摄影则更多地担当起记录与见证的功能。但随着人们对摄影这一新媒介认知的加深,摄影亦被赋予更多的内涵,特别是进入当代艺术语境的摄影,摄影的话题被引入影像的背后,影像的记录和制作只是为了论述作者想要提出或回答的问题。而王建荣的摄影正是在此前提下的探索。 王建荣的作品《洞见》以街头村尾的民间雕塑为表现对象,以去背景式的局部聚焦和个性化的色彩夸张为手段,将主体抽离于现实的场域,突兀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这种刺激给观者造成的反应与对象存在的初衷截然不同。王建荣抽离出的影像,构建了一种超现实的观看,并迫使观众接受这种观看方式,以此来强调他镜头里的雕塑同样对于观众呈现的是压迫式“观看”。至此,《洞见》提供给我们一个理性思考问题的参照样本,即从纯艺术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雕塑的公共性是对艺术常识判断的一次反判,也是供给侧的一相情愿以及目标与结果的结构性失调在公共艺术上的体现。我们不妨借此发问:公共艺术与大众审美之间应该确立怎样的关系?艺术能否独立于商业和权力意志之外自由地生长?也许这是摄影无法回答的,也是王建荣无法回答的。但《洞见》带给我们的思考已经“够了”。 与《洞见》的直截了当不同,王建荣的另一部作品《白日梦》则为我们打开了冥想的大门。作为街头摄影作品,却呈现了梦一般的画面。他依然使用影调分离的手法,将影像从现实环境中抽离,以黑和白建构了一种神秘而压抑的场景,给观众留下迷一样的画面。当我们疑惑于真实还是虚幻的时候,当我们试图以经验解读影像的时候,王建荣就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真实还是虚幻,正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的最大困惑。《白日梦》将个体感受与客观存在这一哲学性思考转化为影像,对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在末日感的画面里人的不安、躁动、焦虑犹如失去灵魂的走兽,而真实世界在《白日梦》里变得虚妄而荒诞,这无疑与当下人们在各种压力下的反应如出一辙,我们试图逃避但总是身处无处可逃的窘境。也许《白日梦》道出了我们许多人用言语无法表达的意境。 王建荣的这两部作品已经充分显示了他作为艺术家来思考摄影的方向,虽然他的影像在后期制作中未能尽显他作品的力量,但能够显示他对摄影的当代性思辨,期待他的下一部新作同样能吊起我们解读的胃口。
2016/6/6 唐浩武
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分享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