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9-10-9 13:26:49

厉害了!原来刘半农大师还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艺术家之一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上世纪初的中国摄影就是照相馆里呆滞刻板的人物照片殊不知在那时候有一位江阴人开始倡导摄影写生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他的作品《风景》1《风景》2《郊外》《夕照》《江潮》《草垛农舍》《山雨欲来风满楼》《客去之后》《莫干山之云》《舞》《静》《齐向光明中去》《在野》《人与天》《人物像》《夏云》《云山》《塔云》《荔浦》《曲径》《半江帆影》而这位摄影大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半农先生!刘半农,这位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不仅是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居然还是一位摄影家,其作品广为世人称道,曾经还玩出了一个中国摄影艺术理论奠基人的地位。下面,随小编一起,发现这一位不一样的大师~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1905年,14岁的刘半农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省常中),开始接触和学习摄影。1909年,他买了一台柯达镜箱,利用暑假拍了一些照片;1923年,刘半农在巴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买了一台镜箱,常为他的夫人及三个孩子拍些照片,课余时间喜爱研究摄影艺术,巴黎有什么摄影展览他都看,有什么摄影书报刊物,他也看。刘半农与妻子朱惠合影刘半农夫妇与兄弟刘天华(左)、刘北茂(右)合影1925年刘半农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执教以后,他对摄影的兴趣愈发浓厚,并于第二年加入了我国成立最早的业余摄影艺术团体“北京光社”,这里聚集了像陈万里、黄振玉、吴郁周、吴辑熙、钱景华、王琴希、老焱若等那个时代的一大批著名摄影爱好者。“北京光社”是北京大学摄影爱好者们发起的我国摄影史上的第一个业余摄影艺术组织。刘半农和光社同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先后展出和发表了《舞》《夕照》《垂条》《泪珠中的光明》《在野》《人与天》《着墨无多》《静》《山雨欲来风满楼》等题材不同,风格新颖的摄影作品。由于他做事认真,艺术修养高,不久就成为北京摄影界的活跃分子、光社的代言人和摄影艺术理论家,颇负盛名。刘半农(右二)与北京光社成员合影据徐瑞岳所著的《刘半农评传》介绍,每年光社在秋季举办的摄影展览都事先要在刘半农家的大厅内举行一次评点活动。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讨论作品。刘半农总是在厅内踱来踱去,眯着双眼审视着每一幅作品,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展览开馆的前几天,他便带着夫人、孩子一起到展厅去参加布展。每一幅作品如何布展,他都要亲自认真推敲。除亲自参与每年布展外,他还先后两年参加了年展的作品展出,并两次为《光社年鉴》写序。《北京光社年鉴》封护在当时的摄影爱好者中,刘半农的过人之处是理论创造,曾于1927写出了一本《半农谈影》的专著,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全面地阐述摄影创作艺术理论的书。他以诙谐的文字,批驳了否认贬低摄影艺术的观点,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理念出发,重点讲述了摄影艺术的技法与技巧。他以为,照相馆“把照相当作一件死东西,无论是谁的‘脸谱’到了他们手里,男的必定肥头胖耳,女的必定粉装玉琢。”而美术摄影则不同,要讲究“术”与“艺”二字。这本专著,对以后的中国摄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观点至今没有过时,因此,堪称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奠基之作。1927年、2000年两版《半农谈影》刘半农搞摄影确实是一种业余爱好,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既不是为了做艺术家,也不是为了开照相馆,而是消遣。他说:“所谓消遣,乃是吃饱了饭,或者说吃不饱了饭,寻些事做,把宝贵的光阴在不宝贵中消磨了。”可见,他在当时搞摄影与我们今天许多人玩摄影没有什么两样。但消遣之外,潜藏着的是刘半农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认为摄影要融进中国画的元素,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摄影。在《北平光社年鉴》的序言里,有一段经典的评论,道出刘半农多年的心声:“我以为照相这东西,无论别人尊之为艺术也好,卑之为狗屁也好,我们既在玩着,总不该忘记了一个我,更不该忘记了我们是中国人······必须能把我们自己的个性,能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趣与韵调,借着镜箱充分的表现出来,使我们的作品,于世界别国人的作品之外另成一种气息,夫然后我们的工作才不算枉做,我们送给柯达克、爱克发的钱才不算白费。诚然,这个目的并不是容易达到的;但若诚心做去,总有做得到的一天。”来源:江阴市史志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厉害了!原来刘半农大师还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艺术家之一